濮
欢迎您访问濮氏宗谱的官方网站加入收藏续修宗谱跋 |
我们濮氏家族,是从南宋高宗渡江南下时传下来的。当初,先祖饶州府教授敏吉公,跟从皇帝播迁来到了南方,在经过晋陵时,喜欢当地的山水景色和人情风俗,便把家安在了这儿。之后,敏吉公的六世孙国资公,因为格外迷恋山林泉石的美好,便住到了惠山泉的附近。到十一世孙用孚公,开始住在牧里村的南面。到现在已经相传十几代,从一个人生出许多人,由许多人发展成了九族,住的逐渐分散,家也这里那里的搬来搬去。后代繁衍,人口兴旺,于是族中担忧代代相传的次序紊乱, 难以厘清了。要说地上的人是从天与地中发源, 而祖宗父母,则是人的根本。国家编写国史,家族写立家谱,是理所当然的事。我在甲申年,拿着用昭公所写的遗稿,召集族中老人,一起商量编修补缀的事。想到我们家族,繁衍流播,搬家的路径也难以明确,历代男女,种地的、发财的,不下一千好几百人。年代久远,事迹暧昧,很多记载不免散乱迷失了。直到动起笔来,方知问题很大,虽然出于同一个祖宗,但流传日久,也变成陌生人了。但承蒙全族老少的信任,让我专门负责这件事。即使我承受写作的殚精竭虑,饱尝调查访问的辛劳,体会风餐露宿的辛苦,却一点儿都不抱怨。所以我在家谱里,分辨祖宗的先后,区分宗族的亲近疏远。阐发尊卑高下和亲近家族的道理,意在不忘记家族的根本。其中,所有赞文传序,都是当今的贤人君子提笔撰写的。即便它不是考索史实,推求当今要务的文章,但也是早晚在家门内外奔走调查,写成的立足宗族,详实可据的文章。 便将它们交给刻工,编集成书,刻成书板。家谱的写作事业,若不是有用昭公开始着手,我哪里能够继承他的志向,接续成书呢?希望今后若是有人和我志向相同,看到这部书能挑不出太大毛病,我便心满意足了。 乾隆甲申年(1764)孟冬之月三日 后代孙士俨谨撰 |
上一页:锡邑曹村濮氏独力建祠记 下一页:曹村濮氏宗祠记 |